厦门优眠医学中心

人生过半,这3件事最重要

作者雪梨编辑l Lucky

l源奴社(id: nulishehui)

今天的文章是作者站在40岁的桥上想和我们分享的人生感悟。主题是“中年”,他讲的是自我认知与接受,现实与理想,放弃与坚持...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。

文字不长,真挚诚恳,字字句句都在你心里。我希望你能仔细阅读它,并从中获得一些安慰或灵感。

从时代的发展到生活的柴米油盐,人到中年最明显的一个感受就是,挫败感远比成就感来得容易,来得频繁。

虽然在过去的一年里,我时不时地写一些励志的文章,但是到了年底,回过头来看我是从哪里来的,我还是很沮丧。

那些半途而废的事,就像吃了半顿饭,难以下咽,如在喉咙里挥之不去;那些曾经激励过别人的故事,最后却变得对自己漠不关心。

记得《圆桌派》曾经讨论过“成就感”,许子东的说法很有意思:

如果你的目标是100,实际能力是100,那么你的成就感是1;

如果你的目标是200,实际能力只有100,那么你的成就感只有0.5。剩下的0.5可能就是失败感了。

年轻的时候,我们拒绝向目标和理想妥协,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,踮起脚尖,伸手让自己的能力配得上理想。

人到中年,终于明白有些东西就算踮起脚尖也够不着。我的能量已经到了上限,很多能力也到了顶。努力保持快速下降已经不容易,更不要说大幅改善了。

那么,我们是不是只能放弃理想,致力于现实?

我想想,也许还有其他选择。

01

处理好“理想”与“现实”的关系

人到中年,如果解释一些道理,可能就是明白了世界不是二元的,非黑即白。

所以,理想和现实不再对立。否则,一方面是理想依旧,一方面是不能失去的现实。双方一旦交锋,谁胜谁负都是不想看到的。

如果把一个人的旅程比作一场比赛,中年不再是拼力量、拼速度、拼身材的阶段。但生活的磨炼至少给了我们一些智慧,属于中年人的智慧。

首先,改掉那些与现实严重冲突的不切实际的“梦想”。

比如我曾经幻想过,如果有机会在非洲生活一年,那会是一次很好的经历。

但是随着结婚生子,这个愿望越来越难实现。现在,别提去非洲了。即使在加州,如果工作地点离家几十里,我也不敢想。

后来,我认真的想了想。也许我并不是真的想去非洲,因为我不想放弃我现在的生活。

临近中年,理想不再绽放,也不应该有野心。

而是学会把宏大的理想变成具体的小目标,对你有意义的小事,用心去做好。

其次,理想要从脸回到里子。

做任何决定的时候,问问自己这是面子工程还是内心需要。

“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,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,有99%对别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”。

只有多花点时间在自己身上,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。

我喜欢歌手李健的“独唱”自我满足。采访中,他说自己不用智能手机,也不用微信,一年最多见一次好朋友。

他喜欢健身,他的身材说明了一切。他喜欢读书,谈吐显示他博览群书。另外,早上喝咖啡,下午喝茶,有灵感就创作,有空就帮花草。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。

最后,淘汰那些不适合自己的理想。

小时候什么都想要,总喜欢做加法;中年以后,学会做减法,坚持少即是多。

也许:

理想情况下,列表不需要有十个或八个那么长。如果能实现,两三个就够了;

在社交媒体中,不一定要满世界见面,交到好朋友。三五个人就够了;

现实生活中,不需要那么多可有可无的杯具变化和父母的缺点;

在手机APP里,你不需要那么多知识去付费,去学软件。

把别人眼中的理想丢掉,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留在身后。你不仅会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安宁,还会有时间和家人好好相处。

02

“自我认识”和“自我接受”

世界上最难理解,最需要你理解的人就是你自己,因为TA是陪你最久的人。

自我认知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,因为我们需要敞开自己的外衣,扔掉社会贴在我们身上的各种标签,用心去对话,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。

自我认知的结果也将是极其痛苦的,因为,很可能,我们会发现:

我认为我准备好帮助别人,但事实上我是一个好老师;

我以为我性格直爽,其实情商不够;

我以为我很冷静,其实我缺乏勇气;

你认为你知道真相,但你是盲目的。

自我认知之后,更难接受自己。

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,因为人往往对自己的缺点无能为力。

正如王小波所说,人的一切痛苦,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。

自我认知不一定导致自我接纳,而是自我厌恶和自我放弃。比起“跌倒了就躺着”,还是有少数人“知耻而后勇”。

比如很长一段时间,我没有写文章,主要是觉得自己写的不好。越是不写,越是写不出来。每当我看到初稿丑得像屎一样的时候,我就非常怀疑自己:我怎么会有写中年的能力?所以,赶紧关电脑,开电视。

毕竟放弃比坚持容易,沙发比书桌更吸引人,看戏比写作容易。

“认为自己不够好,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最大障碍。”

当我在蔻驰·莉莉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时,我的心好像受到了打击。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没有接受自己。

当我意识到自己不够坚持的时候,并没有让我更加坚持。而是遇到困难就想赶紧逃跑。当我觉得自己写不出好文章的时候,我干脆就不写了。反正我也没亏多少。

最后,最后期限把我推回到电脑前。毕竟这是一个承诺,我也需要给自己和读者一个交代。于是,硬着头皮,我把文章从头到尾重写了一遍。小心保存未使用的材料,也许你可以在下一篇文章中使用它。

当文章修改的越来越流畅的时候,我的信心慢慢流了回来。我觉得我还能写作。

接纳自己,包括自己的家人。出身家庭接受度不够完善,父母不够富裕;接受你的爱人不够帅,不够体贴;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,不喜欢学习,甚至有一些缺陷。

有一段时间,因为父母关系不好,我很压抑。我甚至把气撒在父亲身上,认为他气得几乎所有的争吵都是他引起的。所以很久没给他打电话。微信上,他回之前问我。他说了三句,我回了一句。

写到这里,我清楚地意识到,我没有接受这个现实。父母关系不好是既定事实,谁也改变不了。我不是法官,也不应该由我来决定。

作为一个孩子,我能做的就是尽我的责任,给他女儿应得的关心和爱。我可以选择不认同父亲的行为,但我选择接受父母吵架的现实。

03

人应该有“兴趣”

会有“乐趣”

人到中年,最悲哀的是发现自己除了消费和娱乐,没有多少真正的爱好。

想到漫长的中年和随之而来的老年,我不禁觉得,没有“利益”的生活,并不比“人活着,钱没了”的生活好多少。

诚然,大多数爱好都与童年经历有关,培养爱好的最佳时期是在青春期。因为人到中年,往往靠惯性生活,习惯了很多东西,很难对新事物保持好奇。

但是,如果你发现自己对中年毫无兴趣,千万不要“放弃治疗”。那些你过去以为不喜欢的东西,现在可能都不喜欢了,因为人总是会变的。对此我有一些想法。

1爱好就是“装”,先装再练。

我记得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:

“中年人的爱情,就像高潮一样,不是装的,一点也不是。如果你安装了它,你可能真的拥有它。不信你试试。”

先想好自己感兴趣的东西,比如喜欢什么,哪怕有了解和欣赏的欲望,然后根据喜欢程度和现实可行性去试一试。

对待你想尝试的。一开始不妨伪装一下自己的热情,从一个喜欢的姿态开始。毕竟你只有努力过了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。

比如相亲前不想打扮,你们就很难喜欢对方。

然后,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耐心,就像我们给孩子报兴趣班一样。不要轻易下结论,至少尝试3个月。

就这样,一年结束的时候尝试两三件事,然后选择一件事坚持下去,精益求精,发展成长期的爱好。

爱情不是找来的,而是制造出来的。

蔻驰·莉莉曾经说过:

“是否是真爱,不仅仅是由事情本身决定的,更是一种主观感受,与你的付出以及过程中的所有经历息息相关。”

那真的很好。换句话说,也许你并不是天生就对某样东西着迷,但有可能当你去做的时候,你得到了某种兴趣,最后变成了真爱。

以我写文章为例,我属于典型的“缺才多艺”的人。当我决定开始写作时,我发誓每周写一篇文章,但我只有足够的材料来写一篇。果不其然,接下来的一周都没有米了。但是,既然决定了要写,我会一直把想到的想法记录下来。

生活中发生的事情,我会多想想,看看有没有可能写一篇文章。有时候为了写一个话题,我会去买相关的书,或者和朋友聊天。一年下来,虽然没有达到每周一篇的目标,但是跌跌撞撞的写了30篇左右。

3从“消费爱好”到“生产爱好”的转变

我们可以坚持把读书、看电影、听音乐作为长期的爱好。

而在阅读、看电影、听音乐时,我们是在接受输入,而不是输出,所以属于“消费爱好”而不是“生产爱好”。

如果我们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,只是消费它,而不让自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,那么兴趣本身就是不合格的。

相比之下,“生产性爱好”产生的快乐更持久,还有成就感这个副产品。

那么,如何才能实现从“消费爱好”到“生产爱好”的转变呢?

如果你喜欢看电影,试着从单纯的欣赏电影到认真写影评;

如果你是资深吃货,尽量简单的享受和点评美食,自己动手制作菜品或者分享菜谱;

如果你喜欢收藏艺术品,试着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它们...

这些都是从“消费爱好”到“生产爱好”的转变。这些变化意味着维持这种兴趣更加困难,但由此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会更加持久。

当然,制作爱好还有一个好处。你的“输出”会得到别人的反馈,这也是成就感的重要来源之一。

现在就行动,不要准备好了就开始。

如果你也对一件事有些兴趣,或者哪怕只是一时冲动的想法,那就趁热打铁,在热情消失之前就开始。不要等到一切都准备好了,因为根本没有准备好的时间。

要写,就要真写;如果你想画画,那就真的开始画吧;如果你想练习跑步,你真的需要跑步。爱好,不能停留在想象中。

有时候,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行动力。

最后,人到中年,一切都会变得复杂。

培养点兴趣,好好锻炼,保护好自己的热情。万一有一天真的“大器晚成”,希望机会来的时候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
即使是平凡的每一天,也可以闪闪发光。

来源:奴隶社会(ID:nuli shehui);不要装有趣梦幻的原话,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。作者:雪梨,Sofia,前中国某公关公司高管,现移民美国洛杉机。桃李奖学金创始人,南加州大学工商管理硕士。育有一子一女,注重中美教育比较和文化差异,倡导终身学习。作者:微信官方账号,加州学长(ID: jiazhouxuejie)。

作者介绍:

何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已帮助过221人入驻年限6.9年
预约私聊。

—结尾—

标签:哲学故事,社会心理学

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,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,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,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,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“赞赏榜”中,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,Thanks!

「真诚赞赏,手留余香」

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码打赏